焦点新闻

现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2017首都教育论坛“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举行

发布时间:2017-12-13 13:42:00
11月29日,2017首都教育论坛“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论坛由我校和北京教育学会主办,教育学院和北京基础教育研究基地承办。来自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教科院、北京教育学会及首都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来自上海、浙江、北京三地的校长代表,来自北京市第二批名校长工程的学员校长及教师代表,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共同体的成员校代表,来自在京高校的研究生代表,来自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北京教育等多家媒体代表共计150余人出席论坛。论坛开幕式由教育学院院长蔡春教授主持,校领导孟繁华教授和北京教育学会罗洁会长分别致辞。论坛对新高考综合改革与学校育人模式变革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与政策解读、实践对话和反思。

在理论与政策阐释专题,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学科首席专家劳凯声教授认为,近年来,我国民众对教育需求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差异化特点,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在家上学”现象,因此高考制度改革除了应保证公平与效率之外,还应该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给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因此应该以新的人才培养观引领高考制度改革,构建一种追求导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新高考制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研究员对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背景和新特点进行了政策阐释,并从学校课程建设、教学组织管理、学生发展指导与生涯规划教育、经费保障与设施条件配备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高中学校应对新高考的对策建议。

在学校育人模式变革专题,教育学院徐玉珍教授结合四个学生的真实经历比较了美国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特点,她认为,美国大学招生录取制度较好地体现了“标准化+个性化”,在人才选拔中大学和高中真正充当主体角色,实现了两者的无缝对接,有利于真正选拔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北京教科院杨德军研究员和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周序博士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在贯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核心素养概念不清、学科本位化、重文化基础,轻自主发展、各学科素养相互联系不足等,解决上述问题要从课程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等各方面加以系统考虑。

在京、浙、沪三地对话专题,宁波中学校长邵迎春介绍了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特点以及宁波中学在学校教学安排、课程建设以及学校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配套建设情况,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施洪亮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学校育人模式以及对新高考的反思,上海格致中学副校长刘骏以格致中学为例介绍了上海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进行的选科和走班实践情况,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沈杰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深化学校综合改革、课程建设、立德树人和实践创新等各方面的进展,对学校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在指向学生的成长改革专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郭华教授分析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的问题,她认为,学生主体在课堂表现为学生能以现有水平从事一系列水平逐渐提升的主体活动,在主体活动中成为发展主体,前提是教师能够确定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适合于独立观察、思考、操作的教学材料,整体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主体活动。

今年的首都教育论坛已经是我校连续举办的第八届首都教育论坛,在国内教育学界影响愈加广泛。本次论坛主题明确,回应了当前新高考综合改革趋势及若干热点问题,十个主题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促进了北京教育学界、中小学与先期实施新高考的上海、浙江学校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实现了理论界与实践领域的充分碰撞,为北京稳步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实现学校育人模式变革,提供了现实参考与借鉴。

上一篇:我校举行学前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17北京学前教育论坛
下一篇:我校学生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特等奖

备案号:京备ICP备0801785号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2010-2011] 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 版权所有